在浩瀚的民国文化星河中,马一浮先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以其深厚的国学底蕴、精湛的书法艺术以及独特的哲学思想,照亮了那个时代的知识界。他与张立民先生的信札往来,不仅是两人友情的见证,更是马一浮先生学术见解、人生情怀与时代精神的深刻体现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封珍贵的《马一浮先生致张立民先生信札》,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。
马一浮,名浮,字一浮,后改字一佛,号湛翁,别署蠲翁、蠲叟、蠲戏老人,浙江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。生于清光绪九年(1883年),卒于1967年,享年84岁。他自幼聪颖好学,对百家之流、汉宋经论、佛书经典、诗词小说、文史杂记均有涉猎,学识渊博,思想深邃。马一浮的一生,是追求学问、传播文化的一生,更是坚守信念、淡泊名利的一生。
这封致张立民的信札,写于1938年,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。国家蒙难,教育受创,马一浮先生以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学识,于四川筹设“复性书院”,旨在通过书院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与深厚学识的人才,为国家之未来贡献力量。在信中,他以平和而坚定的语气,表达了自己对于书院教育独立性的高度重视。
“如果创办书院,只需要政府承认,而‘经费一层,不能依赖政府’。”这一观点,不仅是对书院教育独立性的坚决维护,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。马一浮先生认为,书院应独立于政府之外,以宾礼相待,方能保持其讲学自由与学术纯粹,避免沦为政治工具或功利场所。他深知,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与学识,而非服务于政治或经济目的。因此,他坚决反对政府过多干预书院教育,主张书院应保持其独立性和自主性。
展开剩余69%然而,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。1940年,教育部误发公文,要求登记讲学人员履历和教材使用情况。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,马一浮先生立即致函教育部,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与抗议。他在信中写道:“前与公有成言,对于书院始终以宾礼见待。近奉贵部前月巧日代电,询及讲学人员履历,及所用教材,嘱分别造报为‘送部备核’语。是非所施于书院也。”字里行间,透露出他对书院独立性与学术自由的坚决捍卫。他进一步指出,书院之讲学,不同于官府之课吏,其目的在于明伦察物,而非分工合作;书院之教材,以群经义说为主,而非时人之论。
除了对书院独立性的坚守,马一浮先生在信中还表达了自己对于心性修养与儒家传统的重视。他认为,教书育人应从人的本性出发,以儒家传统仪礼孝道规范日常行为,自觉接受道德教化,方能培养出真正有担当、有智慧的人才。他强调,心性修养是学问之根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一核心不可动摇。马一浮先生提倡通过学习儒家经典,如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等,来涵养心性,使人明了天地大义,知晓为人处世之道。他坚信,只有内心修养达到一定境界,才能在外在的行为上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,才能真正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
在信中,马一浮先生还流露出对张立民先生的深厚友情与殷切期望。他鼓励张立民先生继续支持书院的教育事业,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。这种深沉的忧虑与殷切的期望,不仅体现了马一浮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与热爱,更展现了他在动荡年代中对于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。
值得一提的是,马一浮先生的信札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,更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而备受推崇。他的字迹高雅古朴,气韵生动,无论是行书、楷书还是隶书,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和风格。尤其是他的行书信札,柔中带刚,书卷气满满,是典型的文人书法。在书写过程中,马一浮先生对疏密的控制、对筋骨的提炼,以及对笔法的精妙掌控,都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灵动和生气。他的书法,既有魏晋风骨的清高、冷逸,又有唐宋气韵的醇厚、典雅。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,在民国书坛上独树一帜,备受推崇。
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,马一浮先生的信札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。他的书法风格独特,技艺精湛,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。这些信札,不仅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窗口,更是我们领略大师风采、感受艺术魅力的宝贵财富。
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,马一浮先生的信札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。作为一代国学大师,他的信札记录了他与友人的交往点滴,反映了他对学术、文化、哲学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。这些信札,不仅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,更是我们领略大师风采、汲取精神滋养的重要源泉。
马一浮先生的这封信札,不仅体现了他对书院教育独立性的坚决维护、对心性修养与儒家传统的重视,还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厚友情与殷切期望。同时,这封信札也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,成为了我们了解那个时代、领略大师风采的宝贵财富。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,这封信札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,为后人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滋养。
在当今社会,我们依然可以从马一浮先生的信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。他对于教育的执着与热爱、对于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、对于人性修养的深刻洞察,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。让我们铭记这位民国大师的教诲与期望,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推动教育事业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发布于:河南省